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张之洞擢升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之后,湖北军界和学界为颂扬张之洞治鄂功德,筹资在蛇山头建立风度楼和抱冰堂,张听说此事后,建议风度楼更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三字作为楼匾。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两层西式红色楼,俗称“警钟楼”。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办铁厂时曾说,将来炼铁有效,黄鹤楼要用铁造,以避免火灾,第一个提出用铁质材料重建黄鹤楼的主张。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其攒尖铜顶成为历代黄鹤楼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同年.吴嘉猷(字友如)作《古迹云亡》图,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同治黄鹤楼被烧毁的情景。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
日本诗人森春涛之子森槐南从崔颢、李白等人的咏诵黄鹤楼诗词中得到启发,填写《百字令》词,留下“巷赛乌衣、楼疑黄鹄、梅落江城笛”的佳句。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
胡凤丹纂成《黄鹄山志》。该《志》比较集中地记述了有关黄鹤楼的史料,是后世系统研究黄鹤楼历史的重要文献。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总督官文、李瀚章,巡抚郭伯荫主持重建黄鹤楼。此次重建共动员一千余名工匠, 耗银3万余两,用时10个月。
咸丰六年十二月 (公元1856年)
太平军为保卫武昌城与清军展开激战,黄鹤楼毁于战火。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
第一张黄鹤楼照片由一外国人拍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黄鹤楼为三层建筑。接近前朝旧制。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下武昌城后,在黄鹤楼上张灯结彩,庆祝夺取第一座省城的胜利。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
总督马慧裕主持“彻修”黄鹤楼。因缺少大木料,而增加石础四十余件。中间贯以铁索,号称“万牛不能撼”,从此改变了黄鹤楼自始建以来的纯木结构。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为黄鹤楼书写“江汉仙踪”四字横匾,后又御制“百岁寿民吴国瑞四世一堂”的诗碑置于黄鹤楼中。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
本年成书的《明史》提到:张献忠攻入武昌“题诗黄鹤楼”。至此有关黄鹤楼的史料被5次载人二十四史典籍(其它为《南齐书》、《梁书》、《南史》、《宋史》),这种情况在历代名楼中是不多见的。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
湖广总督史贻直主持重修黄鹤楼。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总督满丕,巡抚张连登主持对黄鹤楼“略修”。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
因楼遭雷震倾圮,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主持“新构”。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总督蔡毓荣主持“补葺”黄鹤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因及时扑救,损失较小。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
黄鹤楼被焚毁。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骐重建。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御史上官铉筹资对黄鹤楼进行“粗葺”。此为清代所建的第一座黄鹤楼。
已有账号?点击登陆
还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又想起来了 >>
旅游咨询:027-88875096
旅游投诉:027-88848188
旅游投诉:027-12301
投诉地址:(武汉市旅游局)
旅游投诉:027-68892308
投诉地址:(湖北省旅游局)
扫一扫关注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