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词亭

      毛泽东词亭  坐落于公园南区南楼东南侧,在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1918~1922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去北京、上海及返湘途中,曾5次在汉停留,住在蛇山脚下的黄土坡、横街头,与恽代英、陈潭秋等...
字号:
标准
  • 标准
  • 放大
  • 缩小


毛泽东词亭  坐落于公园南区南楼东南侧,在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


1918~1922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去北京、上海及返湘途中,曾5次在汉停留,住在蛇山脚下的黄土坡、横街头,与恽代英、陈潭秋等人晤谈,探讨中国的出路。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国民党中执委候补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于年底由沪来汉,考察长江流域的农民运动情况,并于次年春在奥略楼下首的武昌黉巷(今红巷)举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等亦策划“分共”。毛泽东看到形势的危险性,于4月27日向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提交了“迅速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土地问题,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大力发展农民武装”的书面意见,但中央委员会未将其提交大会讨论,并将毛泽东排斥于大会领导层之外,剥夺其表决权。一种回天无力的苍凉、悲怆、痛楚在他的心中浸漫开来。暮春时节的一天,毛泽东穿过拥挤嘈杂的街道,登上蛇山,在黄鹤楼故址前盘桓,只见楼台倾圮,满目荒凉,隔江望去,烟雨朦胧,唯独龟、蛇两山雄峙,大江东去,从眼前的景物想到目前严酷的政治现实,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从诗人的胸臆间流出: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关于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在1958年自注道:“一九二七年春,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逝世时的37年间,毛泽东似乎对“白云黄鹤之乡”特别钟情。他36次来到武汉,多次登临蛇山,其中居住最长的一次达168天,并18次畅游长江武汉段,游程达100多公里。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从黄鹤楼故址的上游入水,穿过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基地,顺流直下,首次畅游长江。6月2日、3日,游兴未尽的他又两次到江中畅游,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一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作者在这首词中写出了第一次畅游长江的感受与心情,同时言及“截断巫山云雨”,提出在长江宜昌处建立三峡大坝的构想。


词亭于1992年建于现址防空工事约2.16米高的台基上。亭坐北朝南,长、宽各为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造型典雅、青筒双层铺面的四柱方形建筑。亭中央矗立着一高3.2米、宽1.8米、厚0.245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刻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临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系采用作者本人手迹放大而成,词书并茂。亭名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书写。


 


 

提示信息
系统将在4秒后自动跳转,如何不想等待,直接点击这里跳转


旅游服务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