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黄鹤楼——读《天下江山黄鹤楼》
黄鹤楼是武汉的骄傲。它既是历史名楼,也体现了楚人的奇特想象力——因为世间只有白鹤,并无黄鹤。然而,一代代楚人硬是将黄鹤楼打造成了三楚名楼、江汉胜景。千百年来,它屡毁屡建,显示了楚人创建文化名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
崔颢、王维、李白、白居易都曾为黄鹤楼留下过不朽的诗篇。毛泽东也填过一首《菩萨蛮·黄鹤楼》。诗歌因此与名楼结下了浪漫之缘。或怀乡(如崔颢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或问天(如毛泽东的名句:“黄鹤知何去?”),黄鹤楼都是历史并不如烟的见证。
然而,还应该有今人为黄鹤楼写下新的颂歌。
于是,诗人柳忠秧写下了气势恢弘的长篇史诗《天下江山黄鹤楼》。从远眺“巴山群峰,/潇湘云水"的无限风光到追溯历代英雄好汉的不朽勋业,再抒发诗人”自由天下骑黄鹤"的冲天豪情,将楚人对于黄鹤楼的自豪之情写得气势奔放,读来心潮起伏。据诗人自道,为写此作,他反复打磨,砥砺诗意,历时竟达一年。而此诗写作的过程,又正逢武汉人加速建设大武汉、打造“汉派文化”的历史良机,可谓承天时、得地利、顺人心。
自从1980年代中,方方、池莉描绘武汉普通市民生活的“汉味小说”饮誉文坛以来,写武汉人的活法、写武汉文化的魅力已经成为许多武汉作家的自觉追求。近年来,我还注意到诗人车延高在《大武汉》杂志上接连发表的《一滴汗给晴川阁奠基》、《寻找汉口正街》、《月光下的蔡锷路》……等现代诗,颇有将武汉名胜一一写来、成一系列的气魄。而柳忠秧这篇长诗《天下江山黄鹤楼》则是以颇带古风又明白晓畅的风格去咏叹黄鹤楼的悠久、高古、气势非凡,这样就写出了黄鹤楼的古色古香。因此,在“汉味文学”中,此篇有独具的风采。柳忠秧写过《楚歌》、《岭南歌》等长篇文化史诗,一心在以古体诗风抒发今人气概方面孜孜以求。我真心希望他下一步能够拓展创作的版图,写出更多更好的古体诗来!
(作者樊星:著名学者,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天下江山黄鹤楼
湖北日报讯 柳忠秧
茫茫九派,
天下江山,
聚斯一楼;
浩浩洪波,
四海舟辑,
东向吴楚。
巴山群峰,
潇湘云水,
几度春秋;
烟波起处,
几番风雨,
千古风流。
以武而昌,
临江筑楼,
山川险阻;
瞭望戍守,
长烟落日,
苍茫孤舟。
官商行旅,
迁客骚人,
心殇情留;
游必于斯,
宴必于斯,
脍炙人口。
荆楚腹地,
天下绝景,
锦绣全收;
平野湖沼,
两江三镇,
潮涌矶头。
屡建屡毁,
兴废相连,
几多悲愁;
孤立千岁,
雄据龟蛇,
歌哭神州。
昔人已去,
此地空余,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
芳草凄凄,
日暮乡关冷月浮。
西望长安,
碧水东徊,
东风杏雨泪长流;
玉笛声碎,
梅花渐落,
江城五月伤春柳。
孙权争霸,
兴亡几度,
吴宫花草埋古丘;
周瑜设宴,
大浪淘沙,
波涛饮尽击兜鍪。
崔颢凛风骨,
雄浑高古,
一人诉尽千年愁;
太白乘仙风,
搁笔惊呼,
凤去台空江自流。
浩然西辞去,
孤帆远影,
烟花三月下扬州;
乐天思淼茫,
雾深霜冷,
醉来堪赏管弦秋。
贾岛登高槛,
孤魂野水,
空使含晴对余晖;
仙道传神奇,
与民同欢,
黄鹤起舞不独乐。
放翁听长笛,
裂石穿云,
苍龙阙角天音合;
武穆驾长车,
踏破贺兰,
一鞭直渡清河洛。
杨慎叹兴亡,
多少英雄,
灰飞烟灭谈笑间;
居正望仙阁,
飞雪落远,
夜深高咏独鸣舷。
一十八载,
劳歌作楚人,
缔造皆从江汉始;
一枪射落,
皇冠飘然去,
首义创建真共和。
辛亥洒碧血,
义无反顾,
牺牲只为造民国;
右任望故乡,
永不能忘,
葬我高山望大陆。
数十年间,
诗人酹滔滔,
指点江山起宏图;
八十三岁,
润之为楚雄,
开疆拓土鼎国祚。
四边八角,
四面八方,
雄楚雄天何其宽;
一城三国,
一楼九水,
荆山荆野波光烂。
一桥飞架,
九省通衢,
龙腾虎跃好江山;
融领天下,
通纳九州,
大江壮美大武汉。
登斯楼,
吟斯楼,
天下江山唯斯楼;
歌斯楼,
哭斯楼,
把酒还说万古愁。
醉抚江城,
柳郎唱楚歌,
人有悲欢心忧乐;
擎风长啸,
孤野再登临,
自君天下巡江河!
生死穿越,
柳郎踏仙游,
轻拨浮云迎海日;
春潮再起,
孤野独吟哦,
自由天下骑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