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华载,文化复兴和改革开放的见证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黄鹤楼从建设设计方案提议到建成开放四十周年。
1978年重建黄鹤楼设计方案召开首次会议,1980年2月26日中南设计院向欣然建筑师的设计方案被选中,1981年10月重建黄鹤楼破土动工,至1985年6月竣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楼一城在历史上即早已成为最美的人文画卷。与改革开放同成长,黄鹤楼同时是江城武汉焕发人文智慧,活力开放改革的见证和象征。作为天下江山第一名楼,黄鹤楼是最亮眼的江城名片,自出生以来累计共接待近亿名游客,还接待了64个国家和地区的134位政要名人。
在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喜迎国庆之际,黄鹤楼迎来了一批最特别的客人。说是客人,却是至亲,正是他们一手设计和绘制了黄鹤楼建筑及壁画,让这座有着1785年历史的中华名楼有了秀美雄姿和人文神采。黄鹤楼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
创作手稿展不仅展示了艺术品创作手稿这一“指腕间最朴素的劳动”、“艺术作品最初的温度”,还最真实、最直接、最朴素地记录了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揭开了黄鹤楼的重建背后的鲜为人知的秘辛故事。
一个更好的黄鹤楼
1958年毛主席在长江大桥上指着黄鹤楼旧址说:“这里原来有一座黄鹤楼,现在看不到啰!黄鹤楼被战火毁了,相信以后可以看到一个更好的黄鹤楼。”
为了这个更好的黄鹤楼,作为黄鹤楼设计师向欣然付出了一生的心血。除了深入阅读掌握浩大的关于黄鹤楼的所有历史典籍、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资料之外,尤其让其孜孜以求的是涉及黄鹤楼和古代楼阁的建筑图片资料。由于历史久远,信息缺乏,设计师所能获得的资讯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图像资料,无法得到清晰和完整的图片,只好用原始的抄绘方式把主要形象描画下来,以供设计时作比较和论证使用。向欣然根据原画照片抄绘的包括:宋代界画《黄鹤楼》、元代永乐宫壁画《武昌货墨》中的黄鹤楼图像、元代画家夏永绘楼阁图、明代画家安正文绘楼阁图、清代雍正《湖广通志》图考上的黄鹤楼图像、清代同治黄鹤楼(根据历史照片抄绘)、太平天国时期的同治黄鹤楼。而现场速写积累的古代楼阁还包括岳阳楼、颐和园·佛香阁、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山西万荣飞云楼、广州·镇海楼、成都·望江楼、福建上杭·文昌阁、山西应县木塔、苏州·北奔塔、苏州虎丘、北京·北海琼岛、五台山·台环全景等等。
这些珍贵的手稿,是设计师创作的心路历程最真实、最直接、最朴素地记录,极具文献价值,是黄鹤楼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因为当时没有电脑,此后在建设过程中全部150张设计图纸也都是手绘完成,其中艰苦,可想而知。
阅过千楼,独上高楼。向欣然的设计以清朝黄鹤楼为蓝本,特点是“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看上去既像“清楼”,又与“清楼”有着显著的区别。取中华古楼之精粹,以广大市民熟悉的清代黄鹤楼蓝本提升认知和情感亲和力,沿袭清楼的塔式楼阁体型能够较好地适应远离江畔、地段狭窄的新楼址地形方便建设。最终向欣然设计的黄鹤楼从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
有趣的是,向欣然最初是作为设计助手参与绘制效果图工作,但在几番设计讨论中其创新思路越来越清晰并获得认可,最终从助攻转成主攻,其补充方案成为首选方案。这也说明1978年改革开放的风潮已经在江城涌动,一个更好的黄鹤楼其设计与建造过程就是中国开放发展,锐意创新的历史见证。
巧合的是,抗战结束后,湖北曾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主持重建黄鹤楼,后因种种原因搁浅。若干年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向欣然,成为了黄鹤楼工程的总设计师。
当年湖北省委对设计的指导思想要求是:“不要拘泥于哪个朝代,要把古代黄鹤楼建筑上的优点都吸收过来,结合现代建筑艺术和建筑材料,创造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的新黄鹤楼。”向欣然说,他多次看到游人掏出黄鹤楼的资料照片与新楼比对,“对,黄鹤楼就是这个样子”“比以前的更好看”,这些评价让他备感欣慰。一个更好的黄鹤楼获得了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和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
人间沧桑变换,黄鹤楼几番毁建,而其人文之脉,始终在传承。
从1978年启动重建计划到2000年公园最后一个景点完成,历时22年,黄鹤楼工程几乎占据了向欣然整个职业生涯,“我自己有两个儿子,但我一直把黄鹤楼当作第三个儿子。”
楼画联璧,人文荟萃
黄鹤楼不仅造型巍峨华美,更承载着诗词、传说、建筑、楹联、书画、碑刻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如何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串接组合并契合黄鹤楼的整体文化与形象,就是一个难题,更不要说其创意绘画与制作的创新了。唯有巨匠,方得巨作。
本次展览其内容分建筑艺术和壁画艺术两大类,展陈有当代建筑大师向欣然黄鹤楼设计手稿,还有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周令钊、戴士和、孙景波、华其敏、楼家本黄鹤楼内装饰壁画《白云黄鹤》《黄鹤楼传说》《孙权筑城》《周瑜设宴》《人文荟萃》《江天浩瀚》手稿。
楼画联璧,人文荟萃。通过手稿,可以窥见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匠心独运,神笔天工的探索历程。
白云黄鹤,是黄鹤楼之魂。《白云黄鹤》由被誉为“国家名片设计师”的周令钊教授创作。这幅壁画为重彩工笔绘画风格,取材于《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上除仙人驾鹤,百姓歌舞之外,还在黄鹤楼的下面还盛开了许多黄色的梅花(梅花是武汉市的市花)。作者借此点明黄鹤楼所在的地理位置是武汉。在壁画楼前人群中左边穿白衣服拿着酒杯的人是李白,还有一个人拿着三棒鼓,三棒鼓是流传于湖北天沔一带的曲艺。可见周老设计时的细微之处用心,点睛神来之笔。周令钊教授1949年至1987年,主笔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会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等设计等等国家级重量级设计,可见黄鹤楼的壁画创作分量之重。周令钊教授与黄鹤楼还有不解之缘。1938年,19岁的周令钊,作为最年轻的创作者参与了抗战以来首幅长50米,高30米的巨幅宣传壁画《全民抗战》的创作工作。而这幅画正是在这幅作品当时就画在黄鹤楼旧址奥略楼下的蛇山护壁上。
戴士和教授创作的《黄鹤楼传说》用丙烯颜料以中国传统的铁线线描的绘画风格,通过粗像的虚实结合的手法、艺术的绘画语言,将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力的《橘皮画鹤》(又名《辛氏酒家》)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在细麻长卷上,壁画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很具格调,绘画形式表现虽不俱象,但却精炼、概括。仙人驾鹤离去的那寥寥几笔,不仅空灵、诗意,更将那仙逸缥缈的神话故事极具神韵的描绘出来,营造出古韵、浪漫的意境和氛围,而画卷中大片的留白又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禅意十足、古义深远。神笔天来,这副画卷戴士和教授仅用三个月时间绘制完成。展出册页18幅 采风首页14幅。
《黄鹤楼史话》由《孙权筑城》、《周瑜设宴》两幅壁画组成,由中央美院孙景波教授创作。《孙权筑城》,整幅壁画以汉画叠影手法将当年孙权修筑夏口古城及黄鹤楼的场面完整呈现。两个故事场景,可借着这种“汉时文化”的章法,进行各自构图。在“不同屏风”间,展示故事的手法,是中国传统流传绘画中所特有的。在制作中,孙景波教授主刀工,其妻张明伟作为助手主高温釉下彩高温釉下彩从修坯、挂底釉、过稿、添釉色到入窑烧成的全部工艺过程的监制。为了共同创作《黄鹤楼史话》这个“孩子”,这对艺术夫妻把他们六岁半的儿子委托寄宿到了在北京借读的小学班主任家,潜心在“火炉”宜昌烧制画砖。
《人文荟萃》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教授创作。壁画以中国线描淡彩的手法用连环画的绘画方式,向我们描绘了唐宋时期十三位文化名人登临黄鹤楼,陶醉于“峨峨楚山,浩浩汉水”,留下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壁画图文并茂,画家在人物创作上力求写实,有的以历史石刻像为蓝本,有的是根据诗人经历的时代特点创作的。形象栩栩如生,如真人般大小,在每位诗人身边写有他们咏黄鹤楼诗句。
五楼大厅的墙壁上有一组由10幅壁画组成的《江天浩瀚》,面积约一百平方米,是中央美术学院楼家本教授采用天然的矿植物颜料,运用金碧重彩绘画方式,从1985年——1988年历时四年精心绘制完成的一组巨幅制作,是全楼壁画中规模最大的。黄鹤楼五楼为最高层,《江天浩瀚》表现了长江七千年文化与黄鹤楼的兴衰史,表现了哺育着文化历史与思想的万里长江急流东去汹涌澎湃的自然与精神的永恒,让观者思绪与情感得以升华,启迪与陶冶民族自豪感与高尚情操。画家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金碧重彩与现代绘画语汇相结合,形成强大感染力。
“最初温度”所传递的正是当代国匠精神、人文大师风范
向欣然大师的手稿,以清代同治年间黄鹤楼为设计蓝本,匠心独运、精美绝伦地描绘出当代黄鹤楼的雄姿。周令钊、戴士和、孙景波、华其敏、楼家本大师的手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鹤楼传说”以及黄鹤楼诗词等为创作题材,气势恢宏、栩栩如生地营造出云烟缥缈、人文荟萃的氛围。两类手稿的最终成果,恰为表里,相映相摄,成就了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黄鹤楼。
六位大师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专业领域、学术背景、理论修养和表现手法,但他们恪守文化传统、坚持突破创新的艺术宗旨却是一致的。每一张手稿都渗透着他们对传统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每一根线描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所有这些手稿,穿越时空,洗尽铅华,展现出摄人心魄的思维之美、人文之美、意象之美、视觉之美和朴素之美。
在艺术创作和研究日益电脑化的今天,置身大师荟聚、翰墨留香的手稿展览之中,可以遥想改革开放之初大师们独处画室的淡定沉潜,深入现场的劳苦艰辛,面对压力的坚定沉毅。他们作品的“最初温度”所传递的正是当代中国之工匠精神、人文大师风范。